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连续攻占了楚、魏、韩
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连续攻占了楚、魏、韩等国的大片国土。当时赵国因为有几个能征善战的良将守边,不断地抵抗秦军的进犯,使得秦军想消灭赵国的野心多次落空。这里最著名的就数廉颇和蔺相如了。他们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使秦国占领赵国的计划没有得逞。
(周赧王四十五年)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摺者齿。雎佯死,卷以贵,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
所摺:折断。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也70年),当初,魏国人范雎随从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非常善辩,便私下赠给他金子及牛、酒食。须贾以为是范雎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便向魏国宰相魏齐告发。魏齐震怒之下,下令左右鞭打范雎,结果把他的肋骨折断了,牙齿也打脱了。范雎只好装死,被卷进竹席,扔到了茅厕里,魏齐还派醉酒的宾客向他身上撒尿,以此惩戒后人,让人不敢再到外边胡说八道。范雎悄悄对看守他的人说:“你放了我,我一定会厚礼答谢。”看守于是去请示把席中的死人丢弃,魏齐正好喝醉了酒,便说:“可以。”范雎于是得以脱身。事后魏齐十分后悔,便又派人到处搜寻范雎。魏国有个叫郑安平的人把范雎藏匿了起来,并替他改了名字叫张禄。
秦国的谒者王稽来使魏国,范雎深夜偷偷前去求见。王稽把他暗中装上车,一起回到秦国,推荐给了秦王。秦王约定在离宫召见范雎。范雎装作不认识路走入宫中巷道,这时秦王乘辇舆前来,宦官厉声驱赶范雎说:“大王来了!”范雎却故意胡说道:“秦国哪里有什么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秦王略微听了个大概,便屏退了左右随从,跪在地上请求说:“先生有什么指教我的吗?”范雎只说:“是是。”这样反复三次。
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
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秦王又说:“先生真的不愿对我赐教吗?”范雎这才说:“我怎么敢呢!我只是一个流亡在外的人,和大王不曾有过交往,而现在想向您陈述的又都是匡正您失误的大事,这关系到您的骨肉亲情,我即使愿意奉上忠心却还摸不清大王您的真心,所以大王三次下问我都不敢答话。我深知今天在您面前说出来,明天就会有被处死的危险,但我仍然不敢有所隐瞒。死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如果我的死能让秦国稍微受裨益,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我生怕我被处死以后,天下的贤士从此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前来投奔秦国了!”秦王于是又跪下说:“先生您何出此言呢!今天我能见到先生您,是上天看见我愚钝,为了让我保存秦国的祖业宗庙而把您赐给我的。所以无论事情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希望您都能一一对我指教,不要再怀疑我的真心了!”范雎于是下拜,秦王也慌忙回拜。
范雎这才说道:“凭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对付各诸侯国,就好像用韩卢那样的猛犬去追击跛脚的兔子一样。而秦国却闭关坐守十五年,不敢出兵攻打崤山以东,这是穰侯魏冉作为秦国的谋士不忠心造成的,但是大王您的策略也有失误。”秦王跪着说:“我很想知道错在哪里?”但是左右随从多数都在侧耳偷听,范雎不敢轻易提及内政,便先说到了外事,以试探秦王兴趣的高低。于是他说:“穰侯越过韩国、魏国去进攻齐国的刚、寿两地的计划,不是好计划。想当年齐湣王向南进攻楚国,过关斩将,开辟千里疆土,而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的土地也没有得到,难道是他不想得到土地吗?事实是因为地理形势不允许呀。各诸侯国看见齐国征战疲乏,便起兵讨伐齐国,大破齐军,使齐国几乎亡国,结果就是齐国攻打楚国而使好处落入了韩、魏两国之手。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而近攻的策略,得到一寸地就是大王您的一寸,得到一尺地就是大王您的一尺。现在魏国、韩国位于中原地带,是天下的中枢。大王如果想称霸,必须亲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枢纽,以威慑楚国、赵国,楚国强大就收附赵国,赵国强大则收附楚国,楚国、赵国一旦归附于您,齐国就会惊慌失措,齐国一旦归附您,韩国、魏国便是秦国囊中之物了。”秦王说:“好办法。”于是就以范雎为客卿,经常与他商议军事。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秦国攻克了魏国的邢丘。秦王更加亲信范雎,让他执掌国家大事,范雎便乘机劝谏秦王道:“我在崤山以东居住时,只听说过齐国有个孟尝君,而不知道有齐王;只听说过秦国有王太后、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所谓独揽国家大权者称作王,定夺国家利害者称作王,掌控生杀大权者称作王。如今王太后擅自专权,毫不顾及大王;穰侯出使外国也不向大王报告;华阳君、泾阳君处事决断,肆无忌惮;高陵君自由进退,也不请示大王。这四个权贵存在而国家想不灭亡,是不可能的。在这四个权贵的威势之下,秦国可以说并没有大王。穰侯魏冉派使者剥夺了大王的外交重权,决断与各诸侯国间的交往,出使天下,讨伐敌国,没有人敢不听从;如果胜利了,他就把所获利益全部收罗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失败了,他就会把百姓的怨愤全推到国家身上。我还听说过,果实繁多会压折大树的枝干,枝干折断会连累到树根;封地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国家,大臣过于显赫就会显得君主卑微。当年淖齿管理齐国,用箭射中齐王的大腿,抽掉齐王的筋,把他吊在房梁上,过了一夜终于把齐王活活折磨死。李兑统治赵国,把赵主父囚在沙丘宫里,一百天后活活饿死。现在我看秦国四个权贵的所作所为,和淖齿、李兑如出一辙。夏、商、周三代之所以亡国,都是因为君王授重权给臣子,自己则纵酒游猎。被授权者嫉贤妒能、欺下瞒上、蝇营狗苟,他们不为主子考虑,而主子并不觉察,所以最后失去了国家。如今秦国有秩以上的各个大官,下到大王您的左右随从,无一不是丞相魏冉的人。我看到大王您孤零零地在朝廷上,真为您感到万分担忧。恐怕您去世后,拥有秦国的将不再是大王您的子孙了!”秦王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废黜了太后的专权,把穰侯魏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都驱逐到了关外,任用范雎为丞相,加封为应侯。
魏王使须贾聘于秦,应侯敝衣间步而往见之。须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留坐饮食,取一绨袍赠之。遂为须贾御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曰:“无范叔。乡者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入谢罪。应侯坐,责让之,且曰:“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请诸侯宾客;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而马食之,使归告魏王曰:“速斩魏齐头来!不然,且屠大梁!”须贾还,以告魏齐。魏齐奔赵,匿于平原君家。
- 秋分牢记“八不要” 让睡眠成为补品[图]
- 孳孳同“孜孜”勤勉的样子《太誓》即《泰誓》周武王伐纣前大会诸[图]
- 君子不吃猪狗的肠子[图]
- 禁胜于身禁律胜于自身即能让禁令管住自身不依法推行法度国[图]
-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寇谦之再次托言老君玄孙李谱文下降授以《[图]
- 天地为合合乎自然缗(mín)缗昏暗不明这里指这些合乎天道的言[图]
-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舍今之人而誉先王是誉槁骨也譬若匠人然知槁木[图]
- 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马牙硝即芒硝一种晶体矿物中医常用盐硷(ji[图]
- 天性天然的品质或特性这里指父子之间相互关心爱护的天性曾参曾子[图]
- 本章中江乙在回答楚宣王的问题时讲了一个有名的“狐假虎威”的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