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作为短篇小说集,长短繁简各异。有的浓彩重墨,不厌其详,有的简洁明了,惜墨如金。就总体编排而言,是按时间的先后成卷,但一卷之中,估计也考虑到阅读的节奏。正如冯镇峦在评论此篇时所说:“短篇文字不似大篇出色,然其叙事简净,用笔明雅。譬诸游山者,才过一山,又开一山,当此之时,不无借径于小桥曲岸、浅水平沙。然而前山未远,魂魄方收,后山又来,耳目又费。虽不大为着意,然政不致遂败人意。况又其一桥一岸,一水一沙,并未一望荒屯绝徼之比。晚凉新浴,豆花棚下,摇蕉尾,说曲折,兴复不浅也。”
苏孝廉贞下封公昼卧 [1] ,见一人头从地中出,其大如斛 [2] ,在床下旋转不已。惊而中疾,遂以不起。后其次公就荡妇宿 [3] ,罹杀身之祸,其兆于此耶?[1] 苏孝廉贞下:苏贞下,名元行,淄川人。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任濮州学正,卒于官。蒲松龄友人唐梦赉曾有《七夕宿绰然堂,同苏贞下、蒲留仙》诗记三人的来往。封公:指其父曾受封赠。
[2] 斛(hú):量器名。历代容量不同,或以十斗为一斛,后以五斗为一斛。次公:二公子,指苏贞下的弟弟。举人苏贞下的父亲睡午觉时,看见一颗人头从地里冒出,像斛那么大,在床下面不停地旋转。他受到惊吓,因而生病,终致去世。后来他的二公子与荡妇过夜,遭到了杀身之祸,征兆是否就出在这儿?
鬼作筵本篇表现的是家庭中与鬼打交道的日常琐事,娓娓道来,却有滋有味,合乎人之常情。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在于其中大量运用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习俗,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比如鬼凭借生人传话,人死是因为阴府中的鬼勾致,给鬼送钱的方式是焚烧纸钱,阴间也讲究人情世故,供奉的物品要丰满丰盛,等等。人物的对话也口语俚俗,如老父骂秀才“畜产”,杜妻回忆偷公公的钱被斥骂,都活灵活现,如从口出。
全篇贯穿的情节是阴间的吃请、受贿,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卑琐腐败却又根深蒂固的一面。